金管會大刀闊斧推實支實付醫療險改革,已經自今(113年)7月1日正式上路,於是6月30日成為保險市場重大分水嶺,堪稱歷史性的一刻。
簡單說就是回歸損失填補原則,未來實支實付醫療險,理賠金額不超過實際支出,也就是說,假設因病開刀花費25萬元,儘管擁有兩張各20萬元額度的實支實付醫療險,兩家保險公司共只會賠付25萬元(上限天花板)。而過去的保單因為可以副本理賠(持影本申請理賠),所以總共可獲得40萬元的理賠金。
其實最有趣的是,該保險在推出的初期就是限定只能正本理賠。但隨著時間的演進,2007年正式擴大開放副本理賠。結果今年(2024年)又走回頭路限定正本理賠,會不會N年後又再調整,這也不無可能,只是改來改去讓人覺得好錯亂。
不過話說回來,我對政府這樣的改革是很不以為然的,這根本是跟財團站在一起,忽視一般民眾甚至弱勢族群的權益!
最近這幾年許多保險商品一直再改,從失能險停售到實支實付只限正本,還有意外險(傷害險)保障嚴重縮水就算了,還漲得一蹋糊塗,以前100萬的基本保額就能買到5萬元的實支實付,日額1000元,保費約莫1600多元;現在同樣的錢只能買到日額500元,1萬的實支實付,如果要買到過去的額度,總費用7-8千跑不掉,堪稱天壤之別。 近期一堆優質的保單接連停售,完全已經失去保險的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轉嫁風險,那是否乾脆叫民眾都自行儲蓄投資就好,大家都別買保險,保險公司全都收一收算了? 當然不是嘛!
很多的政策修訂本意良善,不過政府在操作上卻一意孤行堅持走一條完全不合理的道路,事實上損害填補原則主要因財產保險而生,人身保險(如壽險與健康險)涉及到人的身體,學理上大多認為不受原則的拘束,因為實際很難對損失金額認定。開刀後所產生的各種薪資損失、看護費用、營養品和傷口護理耗材,漫長的復原路,生病的損失真的只是醫療帳單的數字嗎?
金管會保險局竟然說,國人過度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,衍生「靠生病賺錢」的道德風險,所以要遏止坊間「靠保單賺錢」亂象。
有沒有搞錯? 政府居然用「靠生病去賺錢」這種負面、沒有人性的字眼來形容,大部分的人買這類保險,是考慮未來當自己可能生重病時,可以得到好的照護。就連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秘書長齊秀惠也氣憤地說,政府官員只想到怎麼讓保險公司降低風險,而不是在想如何藉由保險讓民眾生病時可以有一份保障。
確實保險詐保的案件層出不窮,例如10年跌倒近千次…夫妻詐保5千萬,或是保險員與保戶、中醫師聯手 涉詐醫療保險金共1400萬元… 但畢竟那些只是少數人,你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這叫每年乖乖繳保費,而且是用血汗錢繳的民眾情何以堪? 可能您會疑惑說為什麼政府不是去想辦法抓出違法的人,杜絕這種奇怪的理賠亂象,很簡單因為這樣太困難太麻煩了! 或者更精確地來說,打從一開始就不該開放副本理賠,因為這種亂象本來就會發生。
好了,接下來就等新的保單再上路了,偌大的保險市場永遠有各式各樣的商品可以買,差別在於過去大家認為CP值高的產品,未來恐怕是很難再看到了。
近期留言